Feature-img

萃湖簡介

「萃湖」位於木柵公園園區內,位於下崙路游泳池後側下方。 萃湖位於兩個丘陵之間,等於三面高,一面低的環境,所以其實萃湖是在山凹的地方,是天然形成的凹谷。 「萃湖」目前主要供水來源,係為雨水與地下水。 公園整建前儘管綠蔭參天,但由於指標不明、照明不足,遊客望之卻步,附近民眾也覺得陰森,成為街友聚集的治安死角。 在民國104年時木柵公園曾進行大規模的公園整建,改建後的公園落實生態分區管理,將萃湖打造成適合動植物生存並且降低人為影響的友善環境。 圍牆以外是一般民眾使用的公園,包括設置無障礙空間等,都是通用化的設計,但圍牆裡面的管理模式則完全不一樣,是以生物為考量,不再以人為去主導整個環境。

Feature-img

萃湖歷史

250年前就有人來居住了,在另一邊山頭的人來開墾時,為了要有儲水的埤塘,在這天然的凹谷裡做一個攔截,攔水的土壩,就可以儲水,作為灌溉下游的灌溉水。上面住家沒自來水時,就抽取湖裡的水飲用。國民政府來台後,在木柵下面有一個國民黨革命實驗研究院(私立中山小學旁),附近就會有很多的憲兵、部隊駐守,因此有很多的小路被稱為憲兵小徑。 萃湖原為先總統蔣中正「草蘆」行館的一部分,曾有「小慈湖」之稱,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萃湖係早期軍方時代之國防設施或營區設置之備用水源設施,現還留有1座百年古井。 萃湖旁的路,都有路名的,有大智大仁大勇路,還有環湖路。 農業時代,農忙後的聚會賞螢,工業時代的轉變,萃湖沒落。

Feature-img

萃湖改變

木柵公園被台北市選定為要復育螢火蟲其中之一的公園,因萃湖這邊有螢火蟲,全世界城市裡,還可以看到螢火蟲,只剩下台北市,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會來台北看。木柵公園萃湖區域早期為軍方管制區。之後改造成公園供民眾使用。101年文山社區大學師生開始於萃湖進行生態紀錄及棲地改善,104年北市公園處辦理木柵公園更新工程,改造萃湖將部分水泥鋪面去除,將土地還給動植物。105年成立「水水萃湖志工隊」號召對守護公園生態有興趣的市民,一起守護這塊都市綠地。萃湖的營火蟲生態復育,透過移除強勢物種、棲地營造及生態環境教育解說等一系列的公民參與活動來讓更多民眾瞭解,打造適合營火蟲棲息的環境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 在民國104年時木柵公園曾進行大規模的公園整建,改建後的公園落實生態分區管理,將萃湖打造成適合動植物生存並且降低人為影響的友善環境。 利用水位差、虹吸管方式,將上池的水引到下池

萃湖生態

萃湖內栽植水生植物,萃湖四周老樹環繞,其中九丁榕、大葉楠、大葉雀榕,已列為保護樹木。在市府與各公民團體的努力合作之下,目前已記錄27種鳥類,包含2種特有種(台灣藍鵲、五色鳥)及8種特有亞種(鳳頭蒼鷹、鴒角鴞、樹鵲、大捲尾、紅嘴黑鵯、黑枕藍鶲等),蜻蜓、豆娘、蛾類及蝶類等亦有豐富紀錄。辨認出18科50多種蕨類,多種台灣動植物在此落地生根,形成特有的自然風貌,不但是北市都會區難得的賞螢地點,也是北市12座生態公園之一。在水水萃湖的生態志工隊和文山社區大學的合作下,萃湖復育的成果有目共睹,並期待更多的在地居民投入志工的行列,一起守護這塊寶地的生態圈,讓萃湖的生態圈得以永續經營下去。

Feature-img

導覽萃湖

木柵公園萃湖周邊規劃設置解說系統,介紹萃湖老樹、螢火蟲、水生植物生態,讓參觀民眾深入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環境。

Feature-img